新闻动态   News
联系我们   Contact
你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新闻

IT外包披露论文代写背后的庞大黑色产业链

2017-6-14 15:33:19      点击:
北京时间“此刻”以“医学论文”为关键词在百度中进行搜索,前五条链接均来自论文中介机构。
医生王敏称,受语言的影响,有些医生在向国际期刊投稿前,会请中介机构进行论文的翻译与润色。但论文中介的产业链可不止翻译、润色这么简单,中介机构多进行论文的转让、代发、代写服务。
在联系了大量的论文中介后,北京时间“此刻”发现,中介大体分为两类:已注册公司型中介和未注册团队型中介。
公司型中介操作相对正规,与客户签署合同,拥有独立写手团队,对论文质量负责;团队型中介未经注册,多不与客户签署合同,仅进行口头约定,在论文投稿过程中灰色操作更多。
不同的中介机构对论文代写代发的费用有所不同,以影响因子2—3分的医学领域SCI期刊为例,公司型中介“一条龙”全包价格在4-9万之间,团队型中介的价格在3-5万之间。
张集(化名)供职于上海某公司型中介机构,他介绍,一篇拟刊发在2-3分影响因子期刊的SCI论文,翻译、润色仅需要几千元,代投至录用价格合计一万余元;如果作者自己完成论文,且论文的质量达到SCI期刊的标准,仅代发的费用为四万余元。
如果论文水准不够,“不一定能够发得了”。因此,张集更推荐进行一条龙服务,从投稿到刊发通常需要一年,如需加急,半年即可完成,费用要“再加一万”。
54594b18a8ac568ae9d4ccb4963b39c5.jpg
张集所在中介机构2-3分SCI论文价目表。
刘春雨(化名)是一家团队型中介的负责人,他明确表示,考虑到时间成本,他们不接论文代发的业务。刘春雨称,单一的代发服务多不包录用,“SCI论文的要求太高了,操作周期长了之后,(发不出来)双方的时间都耽误了”。
北京时间“此刻”注意到,论文转让也蔚然成风。有诸多自称为医学院在读博士、科研人员的网友在论坛、贴吧内转让已完成的论文,调查发现,转让者大多仍是中介机构。
黄胜利所在的中介公司长期为医生评定职称提供论文服务,他们会准备好一批影响因子较低、研究主题较普遍的SCI论文,为急需论文的客户提供服务。但如果需要影响因子较高的论文,仍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针对性的写作、评审,方可进行刊发。
同行评审作假手法老套
既然是“一条龙”服务,评审亦包括在内,只不过,现在的中介机构大都不会采取在同行评审中造假的操作方式。黄胜利称,在同行评审环节造假,是很老套的方法,需要冒很大的风险。
他告诉北京时间“此刻”,有的期刊在投稿时,需要作者提供同行评审名单,有的中介机构提供的信息中,“审稿人是对的,资料、简历也是对的,但是留的联系方式是自己另外的联系方式,相当于自己给自己审稿”,这样的操作手法,不仅审稿的通过率高,同时成本也很低。
“这是很私人的做法,一般大规模的公司不会选择这种途径”。在他看来,这些论文之所以能够被录用,“可能就是运气比较好,或者是期刊主编对于这个领域不太熟悉,让他过了”,但后期一旦有人反馈,撤稿的可能性非常大。
黄胜利表示,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,现在投稿时,会尽量避免推荐同行评审人。“我们大部分都是盲审,除非特别偏的方向、专业,我们才会推荐审稿人,审稿人也是正常推荐”。
张集告诉北京时间“此刻”,同行评审造假问题在两三年前就已经盛行,“我们真的很痛恨这些评审造假的公司”。此次同行评审造假致中国107篇论文被撤,给张集公司带来了直接的负面影响,他所在公司的订单锐减。
尽管张集表示不会在同行评审中造假,并不意味着他不在此过程中做手脚。张集称,公司和一些教授“有关系”,同行评审时可以将稿件发给对方评审,“让他们给些小意见,不要给太大的意见”,实在找不到专家,也会找学术水平不高的行业人员来操作,“但这不涉及造假,只能说同行评审质量不高”。
小中介钻营“关系稿”
“关系”并不仅仅在评审的环节发挥作用,有的中介直接“搞定”SCI杂志社主编,刊发“关系稿”。
胡聪所在机构是团队型中介,正规化程度较低。按照他们的工作流程,前期找写手完成论文的写作,写手多为相关专业的博士、硕士。随后,与杂志社主编直接联系发稿,“保证文章肯定能够出版”。
胡聪告诉北京时间“此刻”,他们与杂志社是有合作的,“我们找的都是主编,在文章质量方面的要求都会降低”。
刘春雨亦表示,在论文投稿时,他们只会选择长期合作的期刊,“我们做关系稿,没有关系我就不做”。他说明,杂志社会优先审核、录用他们所投论文,“按照正常投过去的话,他们都会压一压”。
对于“关系稿”的做法,黄胜利依旧认为不可取,“如果是比较好的杂志,日后可能会被撤下来,如果是灌水的杂志,分值(影响因子)会下降”。
在他看来,“文章质量过了,之后才不会有问题”,他们并不愿意操作“关系稿”。黄胜利称,公司有自己的写手团队,大多是研究人员、博士后、博士等,工作人员会在前期对论文的质量进行把关,完成质量过硬的论文。论文完成后,按照各杂志社的实际要求“正常实投”。
尽管黄胜利所在的中介操作过程较为严谨,但为了“安全”起见,操作期间仍全程匿名。不仅写手、编辑的信息对于客户是匿名的,所投稿的期刊也是匿名的,期刊以检索成功为准。在此期间,客户仅与销售人员进行对接,“编辑的个人信息不能泄露,编辑说了什么都会如实转达”。
在期刊的选择上,中介机构更倾向于往开源期刊投稿,开源期刊是指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免费获取的学术期刊。黄胜利称,相较于传统期刊,开源期刊录用可能性会更大,毕竟,传统期刊“版面有限”。
张集介绍,影响因子在4分以下的开源期刊大都会收取一定的“版面费”,从几千到万元不等。但收取费用与期刊质量并没有必然的关联,开源期刊并不意味期刊很水。
专家称评估标准需改变
对于医生通过中介机构发表SCI论文的做法,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子君教授认为,如果医生在研究成果出来之后,因语言问题,找中介进行翻译、润色,“这种服务没有问题”,问题在于很多医生找中介搞定一切。
周子君长期从事医院评审及相关研究,他告诉北京时间“此刻”,很多医院十分看重SCI论文,且国外期刊权重高于国内期刊。
他认为,医学需要发展,让研究领域的医生和教授做学术是合理的,但不能要求所有的医生都写论文、做学术。在医生职称评定时,应减少政府干预,取消不合理的硬性要求,“像必须发表SCI就没有必要,评估的标准需要改变”。
在他看来,论文集中被撤反映出杂志社审稿不严,“同行评审机制改进的空间很大”。周子君透露,国外很多杂志社编辑只负责文字工作,文章内容通过同行评审把关。
由于论文中介机构只有论文发表成功后,才能得到利润,部分机构为了得到收入,避免论文长期无人审理和审核效果不好的问题,会虚造评审专家意见,期刊编辑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录用文章。
对于审稿不严的问题,彼得·巴勒特认为,出版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以信任为基础的,“如果有人蓄意去规避系统,他们有可能会得手”。
不过,为了规避中介机构带来的风险,他向北京时间“此刻”说明,施普林格集团正在开发新的工具,不仅甄选、验证获邀评审人的身份信息,也对作者、稿件进行进一步筛查。同时,要求评审人提供更多的个人信息,如单位名称、以机构名称结尾的电子邮件地址等。
北京时间“此刻”注意到,中国作者论文集体被撤并非首例,2015年曾出现过类似事件。为了更好的维护学术环境,中国科协、教育部等和自然科学基金会曾联合印发《发表学术论文“五不准”》包括,不准由“第三方”代写论文,不准由“第三方”代投论文,不准由“第三方”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,不准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信息,不准违反论文署名规范。
一条有关“论文造假”的新闻“火”了,引起网友广泛关注。德国知名出版商斯普林格出版社20日发布消息称,经过调查发现,在2012年至2016年间,有107篇刊登在出版社旗下的学术期刊《肿瘤生理学》上的论文涉嫌“同行评审”造假,这107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。
因这批论文的作者大部分是临床医生,除了批评当事人学术不端“令人痛心”之外,许多网友热议国内医生评价晋升体系,“会看病的不如会写论文的”,引发许多医疗从业人员反思。
多篇来自中国论文涉嫌“同行评审”造假被撤稿
“同行评审”是国际流行的期刊审查程序,即把一篇学术著作交由同一领域的其他专家学者加以评审,使之符合一般的科学与学科领域的标准。几乎所有知名期刊都采用“同行评审”的方式来确保论文的质量,并作为决定稿件录取的重要参考。在一些期刊,评审专家可以由作者本人推荐。
根据斯普林格出版社的说法,这些论文存在的主要造假问题是虚构审稿人和审稿意见。具体的造假做法是:虚构一个不存在的“审稿专家”,或者假冒真实的专家,并提供虚假的、由造假者控制使用的“评审专家的邮件地址”。等到出版机构把这些论文发送到虚假的邮件地址后,造假者自行撰写出“审稿意见”,高度评价该论文,促使该论文得以发表。
这不是中国论文第一次因为“同行评审”环节造假被撤稿。2015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撤销43篇论文,其中41篇来自中国作者;同年8月,斯普林格出版社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的64篇论文,全部来自中国作者。撤稿的原因均是这些论文在“同行评审”过程中造假。
中介机构该代人受过吗?
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放射科主任梁宗辉认为,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说,用英文写论文并非易事,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大量“润色论文”的中介机构。一些作者不熟悉国外出版机构、不善于与国外网站联系沟通,委托中介机构投稿就成为一种选择。而中介机构借此开始出现虚构、假冒评审专家的现象。
至于论文作者本人是否知晓中介机构在“同行评审”环节造假,上述出版机构表示并不掌握情况。
国家“千人计划”特聘专家赵子建教授说:“无论有多少借口都不可原谅,底线不能碰。”为什么这些作者不愿或不敢找真正的专家进行真实的“同行评审”,是不是论文还有其它的问题,论文本身是否存在造假,尚待调查。但不论哪种造假,在国际上最起码要被认定为“学术不端”(misconduct),要进行严肃处理。
也有一些科研人员认为,所谓“责任在中介机构”的说法,实质上是为这些造假开脱。国际通行惯例,通讯作者要对文章的每一个字符负责,包括跟期刊编辑的往来通信。
事件发生之后,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在和斯普林格出版集团负责人会面时表示,出版集团和期刊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、审核把关不严格等问题,也应该承担相应责任。
广东一个基层科研人员对记者说,国内外投递论文的同行评审程序类似,作者可以推荐审稿人,但不等于编辑会采纳。此次事件暴露出,这些出版社在遴选审稿人方面,也有一定的责任。
医生评价体系问题浮出水面
一些临床医生反映,此次造假背后的医学论文“浮躁症”,和目前对医生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关。由于国内将发表论文尤其是SCI论文作为博士毕业、医生晋升、课题结题的主要考核指标,所以大家都希望在高水平刊物发表论文。
“为发文章养小白鼠,没心思投入临床训练”成为医疗界诟病的问题之一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肖海鹏认为,根据现在的“考核指挥棒”,医学生硕士、博士毕业都必须发文章,而且大多数要求做基础研究。这导致很多年轻医生不得不使用大量精力去“养小白鼠”,无法集中投入到临床训练中。为了晋升,医生、护士每年都得发一定数量的论文,但许多文章对提高临床实践、解决临床问题作用不大。
一位来自广东的副主任医师对记者说,在国外,为了在顶尖期刊发表一篇论文,一个科研团队要潜心研究几年;而在国内,一个人一年甚至要写几篇。
北京一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大夫说,发表论文是评职称的硬指标,医术水平的高低倒成了可有可无的了,造成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耗在为论文而论文上了,有时难免困惑,大夫到底啥才是主业。
但也有临床医生认为,虽然现行的医生考核评价体系有缺陷,但对论文发表数量进行要求也有一定的价值和合理性。以往评价一个医生的医术主要看临床水平,但是这种评价被诟病“太主观”,而论文还算是相对客观的评价体系。
事实上,做手术和做科研并不矛盾。部分专家建议完善针对临床医生的考核评价、教育体系。三甲医院病例数多、疑难杂症多,有责任承担科研任务。肖海鹏认为,只会做手术的医生只能算是“匠人”,更优秀的医生会善于从临床发现问题,分析问题,解决问题。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,会更能指导临床实践,推动医学科学发展。
更多的临床医生希望,学科带头人、权威专家从培养人才、奖掖后进的高度出发,IT外包 www.pc626.com切实承担起“同行评审”的责任。由于为论文审稿需要专家付出相当大的劳动,而专家自己又做临床又做科研,还承担各种重大课题,分身乏术,不愿意“多管闲事”,导致论文作者遭遇“评审难”,迫不得已搞“歪门邪道”。医院等相关单位应该做出制度安排,鼓励学科带头人、权威专家更积极主动地承担“同行评审”义务。